廣州汽車產業發展大會∣汽車領域競爭呈現哪些新趨勢?
【汽車焦點 資訊】
汽車領域競爭呈現哪些新趨勢?
中國汽車市場新能源化、智能網聯化的快速演進不僅推動了全球汽車產業升維,而且成為中國高端制造業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智能新能源造車領域競爭格局呈現哪些新特點和新趨勢?如何利用產業協同資源與外部企業跨界合作、打造更強產業鏈?智能新能源汽車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都已成為汽車企業必然要面對的課題。為此,11月17日下午,廣州汽車產業發展大會閉幕環節,在資深汽車媒體人潮東的主持下,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CEO盧放,深藍汽車總經理鄧承浩, 零跑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總裁吳保軍, 集度CEO、極越CEO夏一平齊聚一堂,共話未來。
秦力洪:中國汽車迎來千載難逢的機遇
如今,關于新能源汽車行不行、中國汽車行不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不行的討論,已經大大超越了汽車行業的討論范圍,成為人們日常街頭巷尾議論的話題之一。秦力洪認為,在過去十年時間里,中國汽車經歷了動力形式的徹底變化,經歷了智能互聯、數字化、智能化的徹底變化,目前正在經歷零售和傳播方式的徹底變化,這其中的每一個變化都是百年一遇。換句話說,中國汽車行業正處在三個百年一遇變化的交集點,這對世界上任何一家汽車企業來說都是機遇,當然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機遇。
盧放:三角度思考汽車產業歷史機遇
盧放建議,從三個角度去思考和探索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第一要從用戶視角來看待這件事情,與燃油車時代相比,智能汽車和用戶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智能汽車和用戶之間產生更多的鏈接,在賣車之后還要去解決用戶的需求等,這和傳統的燃油車時代完全不一樣。第二要從兩端關注效率,一是產品端,現在新能源轉型就是為了節能降耗,這個事情還在繼續;二是如何能夠用更快的速度去維系用戶。第三是探索如何走出去,如何把中國制造、中國高端制造更多地向海外輸出,真正實現國內外雙循環。
鄧承浩:中國汽車產業面臨三大機遇
鄧承浩認為,當前汽車產業競爭激烈,但也意味著迎來更多機遇。第一是技術路線方面有很大的機遇。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推動汽車產業新一輪發展,技術的革新是極其關鍵的,而在技術革新方面,電動化和智能化兩個維度的機遇都非常大。第二個是品牌差異化站位的機遇。如今的汽車市場存在很多汽車品牌,這在燃油車時代是很難想象的。當前品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背后是消費者對于產品差異化需求的呈現。第三個是海外的機遇。未來3-5年是出海的時間窗口期。
吳保軍:電動車走向智能化有三個關鍵點
吳保軍認為,推動電動車走向智能化有三個最關鍵的點。一是客戶的視聽體驗,現在都關注智能座艙用什么芯片等問題,但電動車在座艙里的視聽體驗能不能細分消費群,能不能給客戶帶來一個極致的頂級體驗,這可能是推動智能化的一個重要觸點。二是語音交互。語音交互在手機端早已經存在,比如說呼喚一下就可以撥電話等等,但是這一類課題目前在電動車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三是SKU減少,車型顏色減少。因為未來客戶需要的可能不是五花八門的外觀顏色,而是在內存或者是算法等領域有所加強。
夏一平:消費者為智能化買單的底層邏輯
為什么消費者會為智能化買單?夏一平認為,有兩個發展趨勢可以解釋這一問題。第一個,是生活中手機變得越來越智能,家里的各種家居也越來越智能,在此情況下,車怎么可能不智能?第二個是底層技術的發展,為什么過去很難把大算力的技術、算法放在汽車上?一個重要原因是車端沒有車規級大算力芯片支撐,但目前這都不是困難,無論是語音交互,還是車機系統,乃至自動駕駛的各種能力,都已經逐步開始在汽車上實現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