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橋進軍商用車領域 推動車用鋁合金材料創新應用及進步
【汽車焦點 資訊 原創】
4月份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40%,隨著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認知度的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的能效問題受到了愈發廣泛的關注。想要切實提升車輛的能效表現,除了三電系統本身的持續優化以外,車身材料的輕量化革新同樣是關鍵所在。
5月11日,魏橋新能源商用車戰略、品牌發布大會暨雷馳·信V70量產交付儀式在臨沂成功舉行,讓我們看到了作為鋁合金領域龍頭的魏橋創業集團在車用鋁合金應用方面的豐碩成果。
全鋁車身是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最優解
百年汽車發展歷程中,車企對于輕量化方面的探索可以說是從未停止,尤其是新能源電動化時代,三電系統的較大自重讓車身輕量化需求變得尤為迫切。因為在三電系統不變的情況下,只有最大化的降低車身自重,才能夠有效提升能效比帶來更優續航表現。因此,以往屬于高端豪華品牌車型專屬的鋁合金車身材料,以其出色的強度以及輕量化表現受到了越來越多車企的關注。
尤其是在今年的北京車展期間這種趨勢尤為明顯,我們能夠看到越來越多價格更為親民的新能源車型開始采用一體化壓鑄、全鋁車身等技術來提升車身輕量化表現。而鋁合金車身這高端材料之所以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其背后與以國內魏橋為代表的鋁合金巨頭們在車用鋁合金材料方面的發力密不可分。
2023第八屆國際(三亞)鋁產業鏈綠色發展高峰論壇上,魏橋創業集團一舉推出6款具有革命性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鋁合金新材料。魏橋自主創新的WQAL汽車用高強韌鋁合金,具備更可靠的服役特性,相比其他汽車鋁合金,強度性能提升20%,不僅可用做乘用車承力結構材料,實現汽車輕量化減重;更重要的是其出色的強度以及抗疲勞性表現也達到了商用車的要求,可以作為商用車的車身材料,實現商用車自重的大幅降低帶來更大的運載能力。以此次發布的雷馳·信V70車型為例,作為首款全鋁車身的VAN類車型,相對傳統車身,整車減重15%,續航提升10%,純電續航270km,相比于同級產品優勢不言而喻。
魏橋求實創新 推動中國鋁合金車身發展更進一步
很多人可能疑惑,既然鋁合金材料有著如此巨大的優勢,為何諸多國際領先的商用車企業一直沒有采用鋁合金車身的材料方案呢?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燃油車時代,商用車行業整體對于車身輕量化的需求并不迫切,當下商用車行業的新能源化的趨勢越發明顯,電池包帶來的巨大自重讓商用車行業輕量化需求開始迫切起來。其次,之前鋁合金材料在強度、抗疲勞性、以及成本等方面很難滿足商用車的要求,因此全鋁車身的商用車一直沒有出現。
從2015年開始,基于對于未來汽車行業發展趨勢的精準洞察,魏橋以汽車用鋁新材料研發應用為新的起點,加大研發投入;2019年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的日益蓬勃,魏橋創業集團建設了輕量化基地;2023年鋁基輕量化技術全面應用到“三電”總成核心部件上。在此過程中,魏橋新能源商用車以汽車輕量化技術為突破點,充分發揮自身在鋁合金領域的積累優勢,全產業鏈同步推進并逐步打通從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整車的生產、回收環節,成為全球唯一同時具備“鋁全產業鏈、鋁全零部件、鋁整車制造&回收再利用”全產業鏈的企業集團。
隨著越來越多車企開始聚焦車身輕量化表現,魏橋車用鋁合金領域的優勢正在一步步展現出來。魏橋新能源商用車也積極將自身優勢充分賦能給車企,目前國內一些品牌的VAN類車型,鋁合金車身材料的相關知識產權也正是源于魏橋,同樣這些合作也為魏橋創業集團在汽車產業布局方面提供了充分的市場檢驗,同時也為魏橋造車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共鋁、共平臺推動新能源商用車低碳輕量化新時代
隨著國內汽車產業發展的日趨成熟,中國汽車出海幾乎成為必然模式,西方國家對于低碳的發展要求將是對于中國汽車走向全球化的另一大考驗。對此,魏橋新能源商用車提出了新能源、輕量化、鋁回收閉環的系統解決方案,將冶煉和交通運輸這兩個傳統“高碳”變成新興的“低碳”的解決之道。
2021年,魏橋創新性的提出“重新編寫鋁合金DNA編碼;重新定義鋁合金能源使命;重新構建鋁合金綠色銀行”構想,真正讓鋁合金行業實現低碳甚至零碳化發展。隨著時間的發展,如今魏橋新能源商用車已經逐步搭建出了“從鋁礦到氧化鋁、電解鋁、鋁合金材料、部件總成、全鋁車身、整車制造,再到保級回收利用”綠色循環全產業鏈。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這也是全球鋁行業唯一的綠色循環全產業鏈,對于中國商用車行業而言無疑起到了補鏈強鏈的作用。
同時,為了進一步推動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魏橋新能源商用車提出“共鋁”、“共平臺”的發展理念。魏橋嘗試將汽車用鋁技術、滑板底盤、智慧平臺共享給汽車行業,讓更多的新能源整車企業產業鏈同行與魏橋一起,助力中國汽車產業健康發展做大做強,同時也為國家低碳循環經濟和人類可持續發展助力。
總結:
雙碳戰略下我國宏觀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期,不少企業都在面臨轉型挑戰,魏橋創業集團依托自身在鋁合金領域的優勢,穩步推動車用鋁合金材料創新應用及進步,助力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強化。此舉除了為汽車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輕量化和低碳體驗外,也為中國汽車產業的低碳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全新道路。